Contact us instantly here for all bookings and enquires

中国 – 福建 – 南洋华侨之乡

闽南文化

在中国南方有一个文化叫做闽南文化,很多人对于闽南文化很感兴趣。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中原多次发生内乱、战乱、和北方民族的入侵,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另外的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隋唐,由于中原的多次内乱和战乱,大批北方中原汉人入闽,而带来了8-10世纪时隋唐和五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所谓的“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在中国很多居民建筑结构不一样,每个地区文化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闽南民居是福建,台湾等地汉族民居建筑形式,其他地域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经历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的混合、交流而逐渐形成。闽菜是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福建人民经过与海外、特别是南洋群岛人民的长期交往,海外的饮食习俗也逐渐渗透到闽人的饮食生活之中,从而使闽菜成为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闽菜其实就是福州菜为主体,代表着闽菜文化。闽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闽菜除了招牌莱“佛跳墙”外,还有鱼丸、乌柳居(五柳居) 、白雪鸡、闽生果,醉排骨、红糟鱼排等等,均别有风味。
闽菜中有40%是汤,汤是闽菜的精髓。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福州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

福州

别称榕城,简称福、榕,隶属于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是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于公元前202年,历史上曾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福州是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曾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等称号。福州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自宋代起福州的文化教育就非常发达,是产生进士、状元、两院院士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福州还是300多万海外华人的祖籍地,为福建一大侨乡。

福州

西湖公园

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鼓楼区西北部,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位,在此建造亭、台、楼、榭,湖中设楼船,西湖成为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西湖公园是福州历史最悠久的公园,被人称为“福建园林明珠”,名列全国36个西湖前茅。现在总面积约42.51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2.21公顷,它是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

西湖公园

五一广场

五一广场座落在福州市中心于山南麓,占地面积4.5公顷,绿化面积31373平方米。清代时是练兵用的“南教场”,辛亥革命后是群众的体育场,至70年代改建成集会广场后,就一直是榕城中心。五一广场是福州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民休闲纳凉活动的重要场所,福州每年的元旦和国庆的升旗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广场具有浓郁的政治文化气息,中间建有音乐喷泉,水池中一组白色雕塑,高5米的8个舞蹈姑娘,寓意“八闽女儿”在八闽大地欢乐生活。

五一广场

于山风景区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鼓楼区东南隅,又称九日山。相传称战国时古民族”于越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因名九日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77年复名于山。

于山风景区

林则徐纪念馆

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位于在鼓楼区澳门路,就在三坊七巷附近,过去很方便。 进入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兴宗衮”及“左海伟人”。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 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 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现如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

林则徐纪念馆

坊七巷 – 南后街

福州南后街西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巷和澳门路交叉路口,全长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西侧有三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贾云集。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行街。起于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634米,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围的部分建筑已于2007-2009年拆除,现存建筑大多为仿品。随着新南后街的兴建,许多现代商业也进入了这一古老的地区。

坊七巷-南后街

湄洲岛

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辖岛,位处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中心东南42公里,距大陆仅1.82海里,是莆田市第二大岛, 是妈祖的成神地。湄洲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3.8万,年均气温21℃,海岸线长30.4公里。包括大小岛、屿、礁30多个。距台湾省台中港72海里。全岛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1.3公里,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30.4公里。 全镇包括乌丘都使用莆田话,其南为莆田乌丘乡。湄洲岛素有“南国蓬莱”美称,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湄洲祖庙、“东方夏威夷”、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2亿妈祖信众信仰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被誉为“东方麦加”。

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宫下村东北面。初建于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是为纪念妈祖而设立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故有“祖庙”之尊,意即所有妈祖庙之“祖”。 [1]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1978年祖庙复兴重建,先后建起了寝殿、正殿、钟鼓楼、仪门、山门、大牌坊及梳妆楼、朝天阁、升天楼等。
朝天阁

妈祖祖庙

惠安

惠安海岸有黄金海岸之称,全长192千米,占全省的6%。沿海港湾密布。净峰斗尾港是大陆至台湾西海岸的最近港口之一,可供30万吨级巨轮自由出入,是规划建设中的中国四大中转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国家中心渔港,半月湾、青山湾、净峰惠女湾竞秀争艳,崇武海岸则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惠安为极具实力的县市,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福建省第三位,201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廿九位。

西沙湾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西沙湾地处著名的崇武海滨,区内拥有2000多米长的优质沙滩及有“天下第一奇庙”之称的解放军烈士庙,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杂技表演。

西沙湾

惠安女民俗

福建省惠安县大岞村是著名的“惠安女民俗村”,是惠安女原始发源地和聚居地。在这里可以观潮看海上日出日落,欣赏渔村风光,领略惠安女下海、种地、抬石、织网等淳朴奇异的民俗风情,体验渔村生活,品尝渔村美味。惠安女是福建省惠安县惠东半岛的一个特殊族群,主要分布在惠安东部的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等地,是地地道道的汉族。几百年前,她们头上戴着花色头巾和黄色的斗笠,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脐;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被称着“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闻名海内外,更以其“勤劳俭朴、贤惠善良、吃苦耐劳”的美德著称于世。

惠安女民俗

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武古城

解放军烈士庙

解放军烈士庙坐落于福建省惠安县崇武镇的西沙湾东头,占地六千多平方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庙”,里面供奉着27位解放军烈士塑像。这是一座专门为牺牲的军人建造的庙宇,始于1949年秋,建成于1996年秋。庙宇独特,气势恢宏,地处滨海,风景秀丽,故游客众多,香火旺盛。

解放军烈士庙

泉州市

泉州市简称泉、鲤,又称刺桐城、清源、温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市境西南接厦门市、漳州市,西界龙岩市,北邻三明市,东北达福州市、莆田市,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地处闽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戴云山。晋江东溪和西溪于南安市双溪口汇合,往东流贯市区,注入泉州湾。全市总面积11,287平方公里,人口865万,市人民政府驻丰泽区。泉州是闽东南沿海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

浔埔村

浔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社区的一条小渔村,距泉州市区10公里。这里居住的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虽经历代与当地汉族通婚,但中亚的遗风尚存,主要表现在蚝壳房和浔埔女的头饰上。蟳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情。浔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头饰是从宋代以来从中亚流传过来的。浔埔村(现为浔埔社区),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浔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浔埔村

闽蚝壳

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闽蚝壳

涂门街

涂门街位于泉州市区中心地带,东起温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长1005米,是集商贸、旅游、文化等为一体的繁荣地段。
在这条长仅1000余米的街道上,有着众多的“海丝”文物群,分布着13处宋元文化遗存-清净寺、孔子文庙、通淮关岳庙、东观西台、祖闾苏、世家大厝、棋盘园、东鲁巷、三十二间巷等。涂门街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景象。改造后的涂门街秉承泉州闽南古建筑的风格,又与现代建筑有机结合。涂门街是泉州最有商机、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入选全国第一批“购物放心一条街”。

涂门街

泉州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泉州清净寺

孔子文庙

泉州府文庙坐落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前身为唐代开元末年在泉州衙城右修建的“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期,迁址修建到现今地址,并建学府。[2]该庙主要祭祀的为孔子,大成殿内陈列有古代祭祀孔子的礼器,并收藏有许多泉州古代文化名人的遗物。是研究古代泉州文化的重要遗迹。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府文庙占地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由泮宫、大埕、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庄际昌状元祠、蔡清祠、李文节祠等组成。

孔子文庙

通淮关岳庙

通淮关岳庙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俗称涂门关帝庙,主祀关羽,民国三年 (1914年)增祀岳飞,故改现名。是祭祀文(孔子)武(关羽)圣的著名古迹,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正殿称“武成殿”,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右为“三义庙”祀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旁祀诸葛亮。左为“崇先殿”,奉祀关公三代先祖。今日三殿并峙,形成结构对称庙宇壮观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修复后的殿宇,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雕。 庙内保存着宋代大儒朱熹手书“正气”和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充塞天地”等巨幅名匾,历代泉籍文士名贤之石刻、楹联遍布,文化内涵丰富。

通淮关岳庙

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成,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位于泉州市区西街泉州开元寺内。东西双塔是泉州的地标之一,二次修复后才选用了花岗石,近50米的身高,曾是泉州古城的制高点。在结构上,采用木作结构榫卯节点拼接法,环环相扣,坚固无比,挺过了明朝万历年间那场8级大地震。

东西塔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传说泉州巨富黄守恭梦见桑树长出莲花,遂舍桑园建寺,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692年)改“兴教寺”,神龙元年(705年)又改“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乾宁四年(897年)王审邽重建。

开元寺

南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1992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及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少林寺开始复建。2004年,金庸大侠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了:“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十六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2006年11月26日泉州少林寺举行首任方丈升座仪式。释常定现任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他也是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

南少林寺

郑成功塑像

泉州市郑成功雕像位于大坪山山顶,总投资1500万元,总高为38米,以钢架外包铜皮锻造而成,其中骏马高度达20多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铜马雕像。台座8米,内为钢筋混凝土,外为花岗岩垒砌,台座与山体连为一体,塑像基座周边设有观景台等设施,可鸟瞰泉州城全貌。雕像以民族英雄郑成功戴盔、披甲、着袍、佩剑、骑马的威武、神圣的形象,充分显示统帅风度、英雄精神,烈日照射下的郑成功雕像高大威武,构成了大坪山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郑成功塑像

洛阳古石桥

泉州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洛阳桥,又称万安桥,在市区东北郊洛阳江入海处,该桥是举世闻名的梁式海港巨型石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古石桥

厦门

厦门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由厦门岛、鼓浪屿和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背靠漳州、泉州大陆、面对金门、与台湾、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是我国东南部的一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和多雨,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21℃,年日照达2276小时,太阳辐射能充裕,一年四季花木繁盛。厦门市天风海涛,青山绿水,奇卉异木,鸟语花香,天地玄妙造化,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地貌,飞扬着沁人的色香神韵,素有“海上花园”称誉。厦门总面积1516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目前辖有6区1县,即:思明区、开元区、鼓浪屿区、湖里区、集美区杏林区和同安县。市总人口约有220万人,以汉族居多,占总人口的99.9%,还有回、满、壮、畲、苗、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厦门是著名的侨乡,也是台胞的祖籍地之一。厦门通行普通话,地方方言为闽南话。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息在厦门岛上,因此,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为鹭江。景观:有风情独特的鼓浪屿、树影婆娑的万石植物园、神秘幽雅的南普陀、神威镇海的胡里山炮台、柔涛拍岸的鳌园,还有风光旖旎的环岛路、纯情天然的天竺山森林公园,拟建中悠闲宜人的轮渡文化广场,以及鼓浪屿海底世界、台湾民俗文化村等许多巧夺天工、绮丽多彩的人文景观,厦门的山海风光已成为福建省金牌旅游景点之一。

中山路步行街

中山路步行街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往昔还是如今,人们一提及厦门,就言必中山路,好似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到这里可享受丰富的物质世界,领略现代风采。中山路是厦门人的骄傲!

中山路步行街

集美学村

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位于厦门集美半岛坐落于集美村。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学村总建筑面积达三千余亩,拥有在校师生十万余人,形成了由学前教育至小学初中高中、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原集美学村包括: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现已全部并入集美大学),集美归国侨学生补习学校(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校、集美中学、集美小学、集美幼儿园等学校,还包括福南大会堂、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龙舟池、航海俱乐部等设施。

集美学村

陈嘉庚故居

位于集美嘉庚路149号——陈嘉庚故居,1918年6月建成,为罗马式建筑,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是陈嘉庚与其弟陈敬贤回国兴学、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所。1939年,被日本侵略军飞机所炸毁。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故乡集美后,他首先修复的是被炸毁的集美学校校舍和民房,而他的故居直至1955年,才由人民政府按原貌修复。1980年以后,集美学校委员会本着”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陈嘉庚故居进行了多次较全面的维修。陈嘉庚喜爱的龙眼树,如今在庭院中枝繁叶茂,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陈嘉庚故居

龙舟池

位于集美鳌园路南侧与龙船路之间的海边。陈嘉庚先生于1950年在厦门海滩上筑堤围垦外、中、内三池。外池俗称“龙舟池”也就是现在的厦门集美龙舟池,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厦门集美龙舟池的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庚”及“左”、“右”、“逢”、“源”七个亭子。池畔四周建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以北岸居中的“南辉”亭为主观景台和指挥台,建筑为廊庑式,长48米,宽8.5米,两端连以双层八角亭攒尖顶,中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均为琉璃瓦屋面。龙舟池周围亭台具有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的具有强烈的闽南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是龙舟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池

鳌园

鳌园是厦门嘉庚公园内的公园,位于福建省厦门集美学村东南角海滨。鳌园分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三个部分。进入园内就是一条长50米的门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青石浮雕,立体化连环雕像,许多人物千姿百态,形象生动。且能雕出喜、怒、哀、乐的各种表情,漫卷的红旗,薄如纸片,高举的干戈,细如笔箸,真是巧夺天工,人间奇迹。

鳌园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属社会历史类名人纪念馆,将成为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作用,使之成为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终身教育课堂和文化休闲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推进厦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陈嘉庚纪念馆

要求预定此团

旅行计划是我们的专长。我们很乐意倾听您的需求并提供专业建议 – 去哪里,路线规划,交通安排到酒店预订。
收到您的请求后,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与您讨论,然后将提供详细的PDF行程。

名字 (required)

电邮地址 (Email) (required)

联络电话号码 (required)

您想去哪儿?

您的行程有几个人?

公司名字 (optional)

您有特别需求吗?

0000